论一份完美的合同是怎样炼成的

2017-12-13

作者:李军霞

“前段时间给闺女读《不一样的卡梅拉》(注:卡梅拉是一只勇敢可爱坚强的小鸡),某一本书的扉页上写着“下蛋下蛋总是下蛋,生活中肯定有比下蛋更好玩的事情”,突然就联想到我与各类合同较劲的执业生涯,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改合同改合同总是改合同,生活中肯定有比改合同更好玩的事情”,哈哈,言归正传,说一下我十几年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的心得和体验,以供各位雅正。”
 
 
一、了解清楚合同中约定的商业背景及合同主体的商业诉求是改好一份合同的前提基础
 
所谓“合同”,归根结缔是合同主体商业诉求的文字性体现,所谓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究其根本即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确保合同中的商业诉求符合法律规定并最大化实现合同当事人(尤其是自己的当事人)的商业利益。因此,拿到一份合同,首先要先通读合同,确保自己对合同内容及合同中要实现的商业利益能够充分了解,如通过阅读合同达不到前述目的,那么就要跟相关合同主体充分沟通,把商业背景和商业诉求理解透彻了再开始审查合同,才能确保最后形成的合同不会偏离方向。
 
二、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应该始终以“公平、合理”为指导原则
 
合同项下,各合同当事人必然各自有各自的诉求,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律师,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时,立足于自己当事人的利益并无可争议,但是,即便是立足于自己当事人的利益,也应当首先着眼于“公平、合理”,否则,除非你的当事人处于特别强势的地位,不然,如果过度的、不切实际的保护自己当时人的利益(如把合同中自己的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删除却加重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设定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时标准不一等),可能会给合同的谈判设置不必要的障碍,甚至会引起对方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得不偿失。
 
三、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应该以“把控风险,促成交易”为根本目的
 
一份没有任何法律漏洞的合同当然是一份完美的合同,但是,有时候如果过于执着于法律逻辑的自洽性,会给合同的谈判造成障碍。因此,在具体审查合同时,需要结合商业实际情况及合同的整体情况评估风险,如果相关风险不会发生、或者可以通过合同其他条款的约定对相应风险进行屏蔽,那么为了实现促成交易的目的,可以容忍相关条款法律逻辑的不完美。如果相关风险可能发生,且通过双方协商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绕过相应风险,应通过调整合同达到把控风险的目的,合同审查过程中,有些风险是通过修改合同无法规避的,那么,就需要出具律师提示意见,要求当事人从商业层面自行斟酌确定了。
 
四、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应该始终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指导思想
 
很久很久之前,把我领进法律大门的师傅告诉我“律师应该是万金油,什么都需要懂一些”,当时不以为然。但是,时间越久,越觉得有道理,审查酒店合同的时候,我要去查阅与酒店相关的法律法规;审查互联网相关的合同的时候,我要去查阅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审查医疗器械的合同的时候,我要去查阅医疗器械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不仅要查阅法律规定,还要与客户的业务人员请教,向主管部门请教,等把自己装备成半个行家后,才能开始审查合同,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律师并不存在。除了行业划分上的障碍外,还有专业划分上的障碍,作为律师,除了懂法律外,还要懂一点点财务、懂一点点税务……,如果不懂,那么就需要去查、去问,直到懂了为止,不然,如何能审查好一份内容涉猎广泛的合同,如何能对得住客户对你的殷切期盼。所以,在审查合同时,务必始终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
 
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惟愿大家经手的每一份合同都“不留后患”,惟愿大家给客户架起的法律护栏都安全顺畅。

相关推荐